前言

每次聽學寰說:「感謝大家來練唱!」心中真是非常感動,真該謝謝的反而該是:「謝謝兩位不避勞苦的來指導大家!」僅以這篇拙作,獻給曉生學長、學寰兩位指揮,感謝他們的無私的奉獻!

alto楊麗卿

 

一、平沙落雁古琴曲與作者

   平沙落雁古琴曲,自來與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廣陵散、高山流水、夕陽蕭鼓、十面埋伏、漁樵問答、陽春白雪並列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據(『中國古曲網』http://www.guqu.net/pingshaluoyan/)所述,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全曲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壯麗的秋江景色,表現清淺的沙流,雲程萬里,天際群雁飛鳴起落的聲情。曲意爽朗,樂思開闊,給人以肅穆而又富於生機之感,借鴻雁之高飛遠翔,抒發和寄託人們的胸臆,體現了古人對美麗風光的歌頌與熱愛。」。

  而對古琴曲的認識將有助我們了解「平沙落雁」合唱曲的歌詞內容,尤其對「可憐生」三字的解釋尤有關鍵性的幫助。

 古人以為平沙落雁乃朱權(字癯仙)所作:「意味深幽,入門之正格也」,是以有必要略微說明朱權其人:

朱權(一三七八~一四四八年)乃太和正音譜作者(中文系聲韻、訓詁學常提到的書),朱權或許不為普羅大眾所知,但他有個很有名的後代,朱耷(ㄉㄚ),(又稱八大山人),則是家喻戶曉。

 

  據史書說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號丹丘先生。年輕時代就被封為寧王,曾統帥精兵,大會諸王子塞上。天生神姿秀朗、白鬚美髯、慧心敏梧、好學博古、精於史學、旁通釋老、文治武功均為諸王翹楚。至於他為何會由帝王之子轉為全能藝術家,則是政治鬥爭下的結果。原因在於:朱權他的哥哥朱棣(明成祖)奪得了皇帝的寶座,對兄弟們很是猜忌,因而藉故對朱權加上『巫蠱誹謗』的罪名,並把他從邊鎮要地內遷於江西南昌。朱權政治上受到嚴重挫折後,從此終日閉門讀書彈琴,致力於琴學藝術及茶道。相信這種經歷正是「平沙落雁」合唱曲的歌詞背景及其借意的所在。

 

二、平沙落雁合唱曲與漁樵文化

  

  漁翁樂》、《平沙落雁》,都是江文也作曲,前者為其作品二十九號之三,後者為作品二十九號之六,兩者或為獨立樂章或有其連續性(我好想知道之四之五是什麼曲子,曉生學長答應給我,可是還沒給)不過我個人喜歡將它們看成連續劇,因為他們讓我想起傳統的漁樵文化,而漁樵文化不只歌誦隱逸曠放的漁樵生活,更是詩人人生的縮影

 

  漁樵隱逸生活多半出於亂世,或政治失利不得不然的避世思想,而漁父、是隱逸文化系統中的典型圖像,因此在漁翁樂中也不脫這種原形:「駕小船,穿簑衣,捉魚」表現的是漁翁的本色,而歌誦的則是酒足飯飽後隨意宿在蘆葦邊,明月滿船的陶然自樂,這份情趣宛如張志和「斜風細雨不需歸」般的自在。而歌誦漁樵的心理背景是:文人一方面藉由寄情山水,視富貴功名如浮雲,以否定現實,另一方面則藉由歌頌隱逸生活,使他們心靈得到慰藉。因此漁翁樂》、《平沙落雁》所表現出的「避世」思想,雖說是消極的,但它卻是中國文化特定社會環境蘊含出來文人的一種真實的心態。也是作者心跡的真實坦露。所以能得到傳統中國人的認同和感動。

 

三、平沙落雁探疑

   平沙落雁音樂之始所畫就的畫面是:「西風夜到孤蒲」然而您不覺得很可疑嗎?西風,即秋風,就是「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季節,也是古典詩詞秋愁的溫床,曲中是誰感知西風來也?又有誰會發癲冒著感冒的危險夜探孤蒲呢?是瑟瑟秋風中送客的白樂天?還是麗水江邊一色秋,踏月還鄉惹閒愁的歸人?您不覺得這場景真的很富有戲劇性?難道不可以想像成醉臥蘆葦邊的漁翁,酣夢中被咿啞咿啞的群雁喚醒的畫面?而那個落魄江湖,隱身為漁翁的主人翁,不管他是個慣看秋月春風,江渚上的白髮漁樵,或就是朱權這個天涯斷腸人,情節其實是連得上的。

 

四、主文

   音樂伊始,「浩渺兮江湖」,寫的是蒼茫江滸的全景,「西風」則是觸覺的感受,「夜」指的是時間和氛圍,「到孤蒲」暗指的是可意會卻不能實指的人。

 

  浩渺兮江湖,西風夜到孤蒲

 

  孤蒲,即菰蒲。菰,一種淺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茭。此處指岸邊大片的水草。

 

若推演這畫面,可以是:浩渺江湖邊,呼呼「西風夜」,(人)到孤蒲;也可以是浩渺江湖,「西風」夜到孤蒲。兩者句法皆可,但語境不同。前者主人翁不避夜寒風蕭蕭,獨訪孤蒲,屬有心造訪,動機起人疑猜。後者由西風「夜到」孤蒲,推知其人本在江邊,黑夜中由風吹孤蒲的聲音,及風吹身體的涼意,知「西風」到。至於西風到的滋味如何?則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聽咿啞,聽咿啞,雁兒來也徐徐。

 

  暗夜視覺不敏銳,因此聽覺的效果益發引人注意。本來自然界中到了夜晚,聲音就多了。秋蟲的鳴叫,本是很微弱的聲音,現在反而聽得很清楚。更何況天外還有風聲,還有雁聲。清代詩人黃仲則說:「深怕數秋更,況復秋聲徹夜驚。第一雁聲聽不得,才聽,又是秋蟲第一聲。」秋聲中的雁聲,幾乎被詩人普遍應用,他卻說第一聲聽不得的是雁聲。只因為一聽到雁聲,愁思很容易就來了。何況主人翁耳中聽的可不只一聲,而是聲聲催、聲聲咿啞緊的……雁聲在黑夜中更嘹亮,更淒涼了。獨立江邊的人,聽見天際雁聲悲不免無情轉有情,塵念暫生,心也為之揪緊,因此曲中表面上寫雁,其實雙關自己的秋思。而所呈現的場景浩渺江湖為明,秋夜愁思為暗。徐徐來雁暗數聲為動,而觀景人表面安靜,實則內心波濤洶湧。寫來一明一暗,一動一靜,深富映襯趣味。

  

  在構圖上本曲是由幾組畫面所構成。江景寬闊、深遠屬視覺畫面,「咿啞雁聲」則是聽覺情境。「向汀洲十里銀沙,銜著秋聲墜畫圖。」則是立體而連續的動畫。

 

  向汀洲十里銀沙,銜著秋聲墜畫圖

 

  句法可視為:雁銜著秋聲,向汀洲十里銀沙徐徐墜下,美如圖畫!

 

意即:月光中沙白如銀,咿啞雁聲迴盪中,彷彿含帶著秋意,只見雁群對著綿延十里的銀白色沙洲,紛紛飄墜,此情此景美得宛如一幅圖畫。忘情之中,主人翁終於卸了心防,忍不住問了一個關不住的心事。

 

  問天涯玉關消息,蕭條紅柳近何如?

 

  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我好想家啊!因為:「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啊!

 

  人禽異類,雖古來有所謂足傳書,但畢竟只是文人筆下的浪漫傳說,而主人翁居然想要借問遠在天涯的玉關消息,然而慎而重之開口之後,所要問的卻只是故鄉那些我長久沒有照顧的荒寂清冷的紅柳近況如何?這種不敢問來人只敢問紅柳的心,到底有多壓抑,恐怕只有他自己的寸心知了,然而其情可悲亦復可憫則是不容置疑。

  

  其實主人翁在雁聲中所感觸的正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浩嘆,而主人翁的鄉關何處呢,朱權思念的家鄉,絕不是荒涼寂寞的玉門關,反而該是燕王朱棣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的「行在」即北京帝都 而他之所以只詢問生長在新疆戈壁沙漠裡的紅柳,只為它生命力頑強,暗合朱權的心境。也是借用典故「春風不渡玉門關」的意思。詩中思鄉之情倒在其次,自嘆君恩何以不及罪臣的蒼涼悲傷,恐怕才是真實衷曲;因而順便化用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向朝廷表明年老思土,搖尾乞憐罷了。試想身影孤立江邊的朱權,哀哀的問,紅柳可好?這樣的問話可不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那麼單純?他問的可是帝王你的龍顏是喜是怒?帝王您高貴如神,您手中的「楊柳」淨瓶可能施些雨露給罪臣嗎?然而他心中忐忑的恐怕是面南而坐的帝王會不會再陰慘一笑,再御筆一劃,讓他再度生不如死呢。這份恐懼大概只有南朝宋順宗說的:「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可以理解吧!

  

  朱權貶謫在江西南昌,憂讒畏譏固不待言,「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日子,必然孤寂而荒涼。但是,遠離權力核心也給了他一分寧靜,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於是,他進入了昇華的狀態。

 

  可憐生飢來覓粟,無情鷗鷺雪花浮。

 

  本句可視為主人翁朱權的境界寫照!

 

  本合唱曲作曲家江文也提示本曲精神為:「中庸而浩渺廣大」,其中「浩渺廣大」就音樂性和詞句而言均不難理解,而所謂的「中庸」我個人以為是針對主人翁感情的含蓄不露,哀而不傷、憂而不怨而說的。

  

  權自為僇人以來,必然是「居是州,恆惴慄」,詩中縱使怨天尤人也屬人情之常,然而曲中卻絲毫不顯怨懟,反而淡淡的勾勒秋水江邊的風聲雁鳴,再悠悠的、輕描淡寫的問鷗鷺你們來時紅柳如何了呢?淡雅得渾像個沒事人般目光所及只有惹人憐愛的鷗鳥而已,然而「為訴飄零苦費詞,「猶賴秋風寄恨思」 可是鷗鷺不通人情,只知長途飛行肚子餓了,便依著本性自顧自的,在白如雪花的水花中時浮時沉覓食著。身在江湖的貶謫人,心有千千结,正是開口欲問無從問,此情惟有素心知的苦境,然而他長日面對浩渺江水,終日以清流洗滌自己,耳目心靈早被綠水白雲,熨貼得安適愉快了,頓時滿腔愁緒轉而昇華化為物吾與也的關懷,於是輕輕的叮嚀著:惹人憐愛的鷗鷺你們餓了吧!那就多吃些罷!這兒可是江南呢!魚兒多的呢!

   所謂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大概就是這種境界吧!

   有情人對無情鳥該是無奈又孤獨的吧!此情真切,奈何無計可消除,因而主人翁用含蓄的筆法寫下:

 

  賸啼痕浪淘不盡,淺深鴻爪不成書。

 

這兩句乃是詩詞中常見的以景寓情的筆法,主人翁遙望鄉關路遙,失神的回顧中瞥見,浪潮沖刷過,清淺的沙流上殘留深淺不一的鳥跡處處,然而沙上鴻爪刷之可去,可是浪淘不盡的是心中深深印刻的傷痕,和啼之不出的心聲心曲,憑誰問啼痕為誰空留,不成章法的心事又有誰聞問呢?

 

餘韻:

 

  詩詞中向來有景愈美,情愈哀的說法!本文設色極美,明寫的有銀色、紅柳色、雪花白,暗寫的有夜黒、月白、秋蒲……信手拈來都是真淳的自然原色,場景則是浩渺高遠的楚天闊土,穿插其間的:高空上有雁字飛舞,低空則是咿啞著的雁群徐徐而降、而沙渚上則是覓食的鷗鹭、全曲以群雁飛翔上下交織時空,連綴故事,以群雁飛鳴起落的聲情,展現漁樵生活的肅穆而又富於生機,恰是以閒逸自適為尚謳歌隱逸的本色。而其中寫景遣懷,細膩含蓄,用筆明麗,令人嘆服,好個淡雅莊重的帝王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an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