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民國二十九年五月間,國軍一八六師在粵北前線,與日軍對峙於雞籠崗、石榴花頂一帶山區,因日軍企圖自廣州沿著廣從公路(廣州至從化),撲向曲江—即戰時廣東省政府暨第七戰區司令部之所在,切斷粵漢鐵路。

當時國軍部隊在山區的備戰生活非常艱苦,由於周邊公路設施被破壞殆盡,軍需補給都在一、兩百華里外,需以人力翻山越嶺挑運支援,生活品質頗受影響;加以山間瘴氣肆虐,許多人生病,特別是瘧疾,沒有金雞納霜等藥物治療。山下居民不斷往山區避難,增加防地安全顧慮;而敵機三不五時臨空炸射,更擾亂軍民情緒。

為了疏導軍民惶恐不安心理,軍中政工人員擴大文宣活動,教唱抗戰歌曲。而抗戰期間,軍中康樂活動極其缺乏,文化水準也不高,因此歌唱教習是最簡便且最能引起共鳴、紓緩壓力的方式。

當時軍中政工人員所教唱的抗戰歌曲,像《大刀進行曲》、《歌八百壯士》、《旗正飄飄》、《熱血歌》、《長城謠》、《松花江上》、《嘉陵江上》⋯⋯,都振奮著山區軍民的士氣。在歌聲激勵下,儘管我軍缺乏精良武器,卻有高昂的士氣。因而能大勝日軍三十八師團精銳部隊於雞籠崗下,締造了「粵北第二次大捷」。筆名「荷子」的「何芷」,是位親歷戰場的軍中文化戰士;他在《血戰雞籠崗》中描述:「六月二日,由晌午到黃昏,在雞籠崗展開了一場血的爭奪戰。七百潰退的『皇軍』步騎,三番四次,始終衝不上豬牯嶺那座九九山頭,機關槍像驟雨一樣,向敵人傾注著⋯⋯。」即可見當時戰爭的慘烈。

大作曲家黃友棣教授,據此曾為粵北大捷譜過一曲《良口烽煙曲——粵北勝利大合唱》。全曲有開場曲和七組樂章,即《良口誦》、《魔爪揉碎了村莊的和平》、《破路歌》、《粵北的銅鑼響了》、《石榴花頂上的石榴花》、《血戰雞籠崗》、《怒吼吧珠江》。(以上節錄自網路阮秀峰先生的回憶。)

 

二、歌詞:

 石榴花,石榴花,石榴花頂上開著石榴花,它紅過珊瑚,紅過琥珀,紅過血,也紅過硃砂。五月敵人再猛撲良口, 要直撲曲江, 打通粵漢線。我英勇的弟兄們, 却在石榴花頂上消滅他。;你要曲江 我要廣州, 任你飛機大砲毒氧都不怕。左來左打,右來右打,打!打!打!打!,打到敵人回老家。

 

石榴花,石榴花,石榴花頂上開著石榴花,它紅過珊瑚,紅過琥珀,紅過血,也紅過硃砂。它吸取了敵人血的精華,它吸取了敵人血的精華。

 

三、賞析:

  這首愛國歌曲的歌詞是傳統的詠物詩。藉著歌詠石榴花的紅豔,暗諭軍民愛國的熱情。

  至於他為何以石榴花為歌詠的對象,這純為就地取材而已。因為就季節而言,五月正是榴花满晴川的季節,也是朱熹所謂:「五月榴花照眼明」的季節,因此當月的榴花豔紅似火、而我軍錦上添花大勝敵寇,在吃緊的抗戰中實在值得大書特書,因此作曲者「荷子」自然而然便以五月榴花,寄託這種打勝戰的激動和興奮。此外五月的大節日是端午節,而端午節,民俗有用硃砂或雄黃酒在黃紙上畫八卦,求趨吉避凶的習俗,因此作者不知不覺便說出:「紅過硃砂」的話來,而硃砂是求吉離凶的,但石榴花卻紅過它,那麼石榴花的紅而高貴便順理成章了

  在歌詞中作者以層遞的方式誇張出石榴花,它紅過珊瑚、琥珀、血和硃砂,這些東西除了都是紅色以外,他其實都有他們特定的質性,像珊瑚、琥珀自古都是被當作寶石,而石榴花的紅豔過它們,石榴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言可喻。最不可思議的是作者竟明指石榴花紅過血,就血肉之軀而言血是最寶貴的,而石榴花區區草木竟高於人類賴以生存的血,原因應是它的紅中「吸取了敵人血的精華」,正因為有這份「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氣概,所以石榴花才能紅得如此正派,如此昂揚。因此作者敢嗆聲敵人:「放馬過來吧!」,任你飛機、大砲、毒氧我們都不怕。若你左邊來我就左邊打回去,你若敢從右方來我即從右方打死你,甚至要打到敵人回老家。語氣多麼鏗鏘,情感何等激越慷慨,無怪能激勵軍民,傳唱大後方啊!

  此外歌詞中巧借地名石榴花頂,和石榴花,造成繞口令的諧趣,並紀錄打勝戰的勝地石榴花頂的神聖,在取材和作法上實在靈巧而有創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an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