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背景:

一千兩百多年前,張繼落榜,黯然離開京城。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詩。

 

  楓橋夜泊這首詩以意境優美著稱,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不著痕跡的用「暗示」的手法,渲染夜半寧謐的氣氛,並讓人體悟到幽深淒冷的意境。寫作技巧高妙。

  張繼通過對楓橋夜景的描繪,抒發了客旅愁思。詩中描述:在一個深秋寧靜的夜半,一位失眠的旅客在姑蘇城外的客船裏,望著滿天的霜氣、江邊的楓葉、江上的漁火發愁,而烏鴉的啼聲和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又劃破夜的寧靜傳到船裡來,惹人愁上加愁。

 

  本詩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由「月落」,暗示「事件」的背景是晚上。「烏啼」中,啼,是哭的意思。而張繼不是烏鴉,怎知烏鴉在「夜啼」呢 ?故知「烏啼」應是作者心境的反射,只是藉棲烏被月色驚醒後的聲息,寫落寞游子的心聲罷了。至於「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因為霜華在地而不在天,然而當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漫天蓋地自四面八方襲擊而來,作者必然感到茫茫夜氣盡是滿天霜華,便自然而然寫下「霜滿天」的誇張句,因而「霜滿天」雖非寫實,卻切合詩人的感受,也有助讀者了解作者身為羈旅者,在異鄉秋夜幽寂清冷氛圍中的孤孑清寥。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目前大陸、日本學界頗多認為「江楓」二字,是指寒山寺外的「楓橋」和「江村橋」,甚至經歷代學者考證,寒山寺的附近,千百年來確實不曾種過一棵「楓樹」。因此「江楓」實為詩史留下一個大迷團。然而不管學界如何考證,一千年來詩迷們仍為張繼筆下的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目眩神醉,因此寧可相信作者之所以逕稱「江楓」:『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畢竟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而秋夜中哪個多愁詩人不藉秋楓寫新中塊壘?可知「江楓」縱不是眼前的景,他所沉積的感情卻也是千古文人所共有的。而且唯有「江楓」成立,「漁火」才有著落,試想:霧氣茫茫的江面幾處「漁火」,若岸邊沒有「江楓瑟瑟」這秋夜的畫面將如何單調?而有了「江楓」後,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江邊轉紅了的楓葉和漁火在黑夜裡襯托出淒艷的消息,且「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組合不僅引人注目,連旅人也動人遐想了。畢竟全詩至此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而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旅人終究引動了羇旅人縷縷輕愁,讀者至此也不禁起同情於終宵「對愁眠」的遊子了。

  詩的前幅十四個字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六種景象,後幅卻相對疏朗,「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兩句詩其實只寫了「臥聞山寺夜鐘」一件事。這是因為傳統詩前半若以景為主,後半則以寫情韻為主。既然本詩前半已鮮明深刻組織了一幅優美的圖畫,那麼後半就只能全力勾勒孤獨旅人的落寞情懷,且前半雖然極力刻畫「景」與「物」,但情語「愁」字卻無著落處。而彷彿神來之筆的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卻因緣際會的為本詩寫下完美句點。

  至於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是因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而得名。而本詩也因這所古剎,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因此當作者「敲」下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時,讀者不僅感受本詩的古雅莊嚴,也彷彿隨著作者回到那回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情思的楓橋夜裡。也因這長句,使本詩跳脫楓橋秋夜圖的窠臼,而昇華為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至此讀者終於了然何以詩人要大異於前半的佈局密度,而以長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來點明鐘聲的出處,除了歷史的取鏡,也是實境的忠實。畢竟在靜夜裏,人的聽覺最為敏感,「夜半鐘聲」不但給人強烈印象,更襯托出氣氛的寂寥,這是「以動寫靜」手法的妙用。而詩人在第三句連用了「姑蘇」和「寒山寺」兩個真實地名,不但使本詩所展現的情景更為真切,也讓羇旅「姑蘇」、「寒山」的事實更為落實。因此當「夜半鐘聲」「到」「客船」時,形象化的鐘聲,瞬間觸動旅客心上,而讓滿懷愁緒的旅客伴愁而眠了。

 

 

總之本詩以景寫情,落月、啼鳥、霜寒、江楓、漁火是其背景。鏡頭時遠時近,色調有冷有暖,景物或動或靜。詩人將一個長夜無眠的平凡故事,化成一個聲色交融、情景渾成的千古絕唱,不禁令人想起「詩人不幸讀者幸」的弔詭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an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